你真的是墻頭草嗎?#
我們說一個人是「墻頭草」,可能意思是說這個人聽到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,沒有主見。換一種說法,他只相信他最後聽到的那種觀點。
墻頭草這個詞無疑帶有貶義,而與之相反的另一類人也時常會被夸贊堅持自我、有主見。
等一等。如果換一種詞來形容這兩類人,可能情況就截然不同了。
A 是一個隨機應變、聽得進他人意見的人,而 B 是一個剛愎自用、自以為是的人。
第一反應,A 在我們心中的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開明的人,而 B 則是一個迂腐、目中無人的人。
有沒有發現?僅僅將具有相近意思的詞語的褒貶性進行反轉,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。
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,那麼請讓我再問你一次:既然你被我說服了,那麼你真的是墻頭草嗎?
你可能並不會認為自己是墻頭草,至少不願承認這一點,你想反駁,但是可能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又很難說出來。
其實,兩者的區別很簡單。讓我告訴你我的想法。
只是你自己給你自己貼上了墻頭草的標籤。#
也許,你實際上是在對你自己進行「道德綁架」,說服自己放棄相信新的信息和觀點,來維護自己的「主見」。更可怕的是,這很可能是一個隱性的過程,你甚至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
下面一段摘自我最近讀的《學會提問》,也許會讓你有新的思考。
我們的文化對那些改變觀點的人沒有廣博的寬容心,我們總是稱他們為「墻頭草」或「偽君子」,而沒有認識到,當新的證據出現時,改變我們的觀點不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而且是負責任、有擔當的表現。
——《學會提問》by 尼爾・布朗斯圖爾特・基利
這段話讓讓我有一種「觸動」,激發我產生了不少想法。很多時候,其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下了道德約束,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過度的反思,而正是這種約束阻礙了我們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分析與思考。
我一直反對簡單地使用一個標籤來封住他人的嘴,對他進行「蓋棺定論」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標籤會在無形之中讓我們的大腦按照《思考,快與慢》中的系統一行事,我們評價他人的觀點的時,在不知不覺中帶上了有色眼鏡。
系統一的大概意思是大腦按照已有的經驗給出快速而直接的反應,簡單來說就是「偷懶」了。
在「墻頭草」這個標籤中,我們很可能就在無形之中給大腦加上了阻礙了思考的枷鎖,畢竟,「堅持」自己原有的想法是最容易被大腦接受的一種選擇。可怕的是,我們很難意識到這一點。
我想你心中應該還有一個疑問:什麼時候算是「墻頭草」,什麼時候又算是「聽得進他人意見」呢?
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。
我的想法是,好的思考方式應該是:
- 根據不斷出現的新信息做出可靠判斷,然後更新自己的信念;
-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信念,選擇性地接受部分信息。
人無完人,沒有一個人一直正確,也沒有一種觀點從誕生之初就能做到完美無瑕。
立場和觀點是從可靠的信息裡誕生的,而不是本末倒置,按照已有的立場和觀點對信息進行不應該的篩選。
這麼說,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:如何選出「可靠」的信息。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,有機會我再說說我的理解和想法。挖坑
我們不應該「帶著有色眼鏡」看待其他觀點或者證據,而應該保持中立的立場;同時,當我們思考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的時候,也不應該回避可能對我們已有觀點不利的因素。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問,這不就是打自己的臉嗎,誰會找不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呢?
求真 OR 求勝?#
這就要提到我們思考問題的目的了:求真 OR 求勝?
我們經常會有這種體驗:兩個人就某個觀點進行辯論,互相都不能說服對方。二者分別從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出發,尋找最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,並且迫不及待地說給對方。結果往往也是不了了之,雙方互相都不能說服對方。
這其實有點像一場辯論賽:正方和反方都不遺餘力地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,同時攻擊對方的觀點。但不同的是,辯論賽最終由裁判進行評分,選出勝利的一方;正方和反方完全不可能改變自己的立場,在賽中承認對方的觀點(至少我沒見過)。在這場遊戲裡,他們的目的是求勝。
無奈的是,生活雖然不是辯論賽,但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,求真的機會少之又少。
但當一個人靜下來時,不是為了其他而思考的時候,我希望能夠放下一切,甚至包括自己的已有立場,中立性地看待問題、思考他人的觀點、分析信息的可靠性…… 儘管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但是「雖不能及,心向往之」也是一種不錯的態度吧。
其他#
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把自己的所想整理成博文發出,以前可能只是自己腦子裡想想,或是與好友交流,但是這回我希望能和更多人分享我的思考。
我給這個系列取名「耕讀」。在這個越來越快的社會裡,能夠有閱讀與思考閒暇時光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因此,儘管我不希望如此,這個系列可能只有這 1 篇文章。
當然,我寫這篇博文不是為了說服你,只是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向。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,歡迎與我交流。希望以求真為目的。